宏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北英电器维修怎么样死亡集装箱案情有变已1

2024年08月14日 宏泰资讯

英国“死亡集装箱”案情扑朔迷离,39名遇难者的国籍和身份尚不能确认。

英国警方最初认为39名遇难者为中国籍,随后情况出现变化。据央视新闻消息,越南每日快讯26日最新消息称,自英国埃塞克斯郡货车发现39人死亡以来,已有14个越南家庭报案,称家庭成员在英国失踪。

就有关失踪报案,越南驻英大使馆26早些时候提请越南河静省三名失踪越南公民家庭提供其相关信息材料,配合英国方面展开调查。

这其中包括一名26岁的越南女性Pham Thi Tra My,她于22日晚给家人发出了告别短信:“妈妈,对不起。我的出国之路没有成功。我很爱你们,我无法呼吸,快要死了。”这名失联女性的哥哥表示,妹妹向走私者支付了3万英镑前往英国。

人权组织成员在推特发布了Pham Thi Tra My最后发出的信息截屏。推特截图

据《卫报》报道,越南人权组织“人权空间”(Human Rights Space)的协调员表示,失踪者的亲属收到走私团伙的消息说,“他们的家人将于10月23日抵达英国,需要准备好付款,但之后就杳无音讯”。有亲属称,这几日已经收到了退款。

英国埃塞克斯警方表示,在英国验尸官办公室批准正式的身份识别程序之前,警方不会再(就遇难人员身份)提供更多细节。

关于此案的犯罪嫌疑人,英国警方已经逮捕4人。涉事货车司机罗宾逊涉嫌谋杀于23日被捕;英国沃灵顿的一对夫妇和一名北爱尔兰男子涉嫌过失杀人、共谋贩卖人口,于25日被捕。

偷渡者铤而走险,没有后路

支付3万英镑,从越南偷渡至英国,途经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等国家,很多越南年轻人踏上了这样的冒险旅程。是什么让他们愿意以生命为代价前往英国开启新生活?

据《卫报》报道,人口走私研究专家透露,犯罪集团往往承诺帮这些年轻人在英国找到一份工作,这成为许多人铤而走险的理由。

事实上,人口走私和人口贩卖的界限现在已经变得很模糊,而且一些偷渡者并不认为自己是人口贩卖的受害者。

从越南偷渡至英国的年轻人中,多数女性被雇佣在商业街美甲店工作,而男性在大麻农场不分昼夜地劳动,他们长期受到剥削,却因为非法入境而不敢向警方或有关部门寻求帮助。

反奴隶国际组织(Anti-Slavery International)今年年初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越南偷渡至欧洲国家,走私团伙收取的费用大概是每人1万至4万英镑。

反奴隶国际组织发布的越南人口贩卖至欧洲调查报告。报告封面截图

偷渡的费用不菲,许多家庭为此债台高筑。例如失联的26岁越南女性Pham Thi Tra My,当地人向《卫报》证实,为了支付这笔钱,她们家不得不将房子抵押出去。

为了帮助家里尽快偿还债务,偷渡者们没有任何选择,只能没日没夜地工作,却很难得到应有的收入。

去年1月,英国警方破获一起人口贩卖和奴役案。2名未成年越南女孩藏在集装箱中偷渡至英国,被人口贩卖者带至巴斯的一家美甲店工作,每周劳动时长超过60个小时,晚上只能睡在阁楼的床垫上。一个女孩每月拿到30英镑酬劳,另一个则基本是无偿劳动。

最终,这家美甲店的两个老板因犯有合谋劳动剥削罪,分别被判4年和5年监禁。

据BBC报道,许多在英国的美甲店、建筑工地、大麻农场工作的人们,实际上都是“现代奴隶”。人口贩卖者通常使用互联网将外国受害者引诱到英国,承诺提供工作,但其实是剥削劳动。

2016年,英国移民局执法人员在爱丁堡、伦敦、卡迪夫等城市,对280家美甲店进行搜查,最终有97人涉嫌违反移民法而被拘留。被拘留者多数为越南移民。

越南人口贩卖研究专家Mimi Vu表示,多数越南偷渡者来自河静省,那里遭受了严重的环境灾害,使得渔民难以维持生计,非法移民成为一个诱人的选择。

英国大麻农场里的越南孤儿

去年,《卫报》采访到一位被贩卖到英国工作的越南孤儿斯蒂芬(化名),他10岁时藏在集装箱中,从越南河内来到英国伦敦。

《卫报》报道截图

他到达英国后,被越南犯罪团伙锁在大麻农场里工作,整整四年昼夜不分地劳动。他说,在排屋改造的农场里无法看到窗外的世界,因为每个窗户都被贴上了厚厚的塑胶,不知道究竟是白天还是夜晚,也不知道是几月几日。

每隔几天,一群越南男性会来农场监督工作,查看大麻生长的情况,并给斯蒂芬带来一些食物。“如果他们发现有大麻因为操作失误意外死亡,就会打我。”

斯蒂芬回忆,有一天,一群英国毒贩闯入了农场,偷走了所有的大麻。当越南老板回来后看到这一切时,将斯蒂芬转移到了另一个大麻农场。“日复一日,我看不到未来在哪里。”

2015年,在英国警方的一次毒品搜捕行动中,16岁的斯蒂芬被捕,当警方确认他为人口贩卖受害者时,斯蒂芬被送入一名牧师家寄养。去年,英国内政部要求已经成年的斯蒂芬返回越南。

然而,斯蒂芬对《卫报》表示,他在越南已经没有亲人和朋友,可能会尝试再次冒险回到英国。

新京报记者 陈沁涵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项玲

消防界官网

电力系统装备期刊

中国民族博览期刊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