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戒尺还给老师是育儿经吗人民网发文把戒尺
2024年08月14日 宏泰资讯
近日,人民网发文称“把戒尺还给老师”,引发网络上的一片争议,赞成和反对的声音同时存在。在受访者中则有77.9%认为教师可以通过适当批评、通知家长来教育学生。
戒尺,其实是旧时私塾先生用来惩戒学生的一种工具,是由两片木头制成的。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里就有戒尺,清乾隆年间官员刘墉家中也有戒尺。但是,到了近代,戒尺为什么就不用了呢?
戒尺随着时间的推移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方面是现代家长对孩子的宠溺,不舍得打骂孩子更别提允许老师去这样管理,另一方面是现在老师也不敢再轻易地去对学生进行肉体的惩罚,轻则开除、重则被告上法庭的也比比皆是。
那为什么还要提出“把‘戒尺’还给老师”这样的想法的?其实,这里的戒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戒尺,而是代表了老师对学生的惩罚方式。
在国内的很多小学、初中这些低年龄段学生的学校中,学生有着自己刚刚成型的价值观,有着对世界的简单认知,有着叛逆的青春期。在这样人生的初始阶段,显然需要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但由于一些个例的存在,现在的老师不再敢随意体罚学生,出了意外老师是当事人,但是又不能在他们犯错的时候不给予引导,不然算老师失责。要求和责任在增加,手段在减少,这就需要老师有更好的惩罚方式。
教师有教育、管理、保护学生的指责,尤其在面对低年龄段的学生时,言语上的惩罚要么会让他们“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要么会让他们叛逆的变本加厉,因此我们应该赋予老师一定的惩戒权,对学生实施一定程度的强制性管理。但惩戒不等于惩罚或变相惩罚,这个度或者方法可能需要教育工作者自己去把握,自己去衡量。
就像老人们常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实际上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显然已经不再适合现在个性化发展的孩子了。他们过早的接触媒体,接触网络世界,很容易形成所谓的“个性”,这个时候如果采用棍棒教育反而会造成很恶劣的影响,比如说孩子一生的心理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育儿的视频、书籍也活跃在市场上,很多家长与孩子朋友式的交往,反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价值观。
和这个道理一样,当戒尺不能在作为惩罚的手段的时候,我们要思考合适于现在孩子的惩罚方式。这些都是我们作为老师、作为家长、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就像我小时候因为字写的很潦草被叫家长,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失去自尊,家长来了其实也是和老师聊聊天。但对于我来说,我觉得因为我的错误,让自己的家长跑那么远受老师的“批评”,我应该努力改正自己的问题。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老师尽职尽责的工作,除了要把自己所会的知识教给学生以外,还要照顾他们的心理健康、生活状况等等。也希望我们的家长朋友们对老师多一分理解和支持,也是为了让老师们更加用心的尽职尽责,因为我们的责任都是培养未来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