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te育儿说哈佛教授孩子生来并非白纸
2024年08月14日 宏泰资讯
孩子出生后,父母多多少少都会对他有所期待:
“希望她成为一个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的小姑娘!”
“希望他能够像爸爸一样,成为运动健将!”
“如果将来能成为一名医生,再好不过啦!”
......
当我们按照心里的种种期待去塑造和培养他时,会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事与愿违不说,可能还会激起强烈的亲子冲突。
不是说孩子生下来就是一整白纸吗?父母就是作画人,画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但,当你拿着画笔,企图指点孩子的人生、计划孩子的未来时,有没有想过口口相传的所谓“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这句话是真的吗?
美国著名的认知学家、哈佛大学教授Steven Pinker,就曾在其著作《Blank Slate(白板)》中旗帜鲜明地批驳过把孩子当成一块白板的“白板理论” 。
他说, 孩子带着特定的性情和天赋来到这个世界。
从受孕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带着从父亲和母亲身上遗传的一组独特的基因,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和能力。
这些天生的特质,有些部分不是后天的教养能够完全扭转和改变的。孩子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来自于遗传,也有些来自于母亲怀孕和生产过程的影响。
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个性的不同,比如同样是尿布湿了,有的孩子就会大哭大闹;有的则能够忍受,没有什么反应。对于反应较大的孩子,我们就会及时给予回应,而那些安静、事少的孩子,我们会觉得比较好带,不用操心。
所以,家长圈才有“天使宝宝”和“恶魔宝宝”的说法。
什么是“天生气质”?
上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 Thomas)和史黛拉·切斯(Stella Chess)发现:人们在分析孩子行为时,遗漏了一个关键维度——就是孩子的“天生气质”,英文为temperament(一般翻译为气质、性情、性格)。
他们发现,从婴儿出生不久就可以观察到特定的性格气质表现,而且会随着孩子的成长,一直稳定存在。在对数百名孩子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后,他们总结出了9个可以明确测量的气质维度:
1. 孩子行为的活跃度
2. 孩子生物钟的可预测性
3. 孩子对于新东西的反应
4. 孩子对于陌生环境的适应性
5. 孩子的敏感度
6. 孩子的心态
7. 孩子对事情反应的激烈程度
8. 孩子是否容易被分散注意力
9. 孩子注意力的持续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生气质,当孩子的先天气质特征能与环境,包括与其接触的人、家庭、社会、文化等因素的要求期望达到一致、配合的状态,孩子的身心发展将会得到满足,逐渐达到最佳的发展狀态及形成高适配性,反之就是低适配性。
适配性较好的儿童,有较好的社会适应、亲子互动、学业表现。然而,父母教养态度和幼儿先天气质不适配时,孩子对父母的强制或惩罚常会变得更抗拒,甚至形成负向的自我概念。
小编列举了以下几种“父母VS孩子不同气质类型的组合”,并给出了一些育儿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活动量大的孩子VS活动量小的父母
好动的孩子有用不完的精力,常常令安静的父母受不了,他们没有那么多精力陪孩子打闹 。
建议:可以让家庭成员轮流陪他消耗体力。如果父母其中一个人也很好动,就多安排他陪孩子活动。
活动量小的孩子VS活动量大的父母
活动量大的父母说走就走,动作迅速 ,他们往往受不了孩子的慢吞吞, 而忍不住指责他。
建议:父母试着放慢自己的脚步,给孩子多一点时间之外,可以尝试游戏或竞赛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训练孩子加快速度 。
有规律的父母VS不规律的孩子
对有规律的父母而言,维持良好的规律和秩序才会有安全感,他们会受不了孩子的不规律,因为孩子总是把生活作息搞得一团乱 。
建议:除了用渐进式的方法培养孩子的作息规律之外,父母也要试着放松自己,学习接受并欣赏孩子。规律性低的孩子不会受限于僵化的思考,比较有创造力,他们看似混乱的生活中,其实蕴藏着无限的创意 。
不规律的父母VS有规律的孩子
规律性低的父母会觉得孩子的规律太僵化,缺乏弹性。然而,父母随性的生活模式也会使孩子觉得很辛苦。
建议:和孩子一起商量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息规律表,表中可预留出一些自由时间,彼此互不干涉。
主动好奇的父母VS害羞退缩的孩子
主动外向的父母很难理解孩子的胆小害羞,尤其是男孩子,更容易被父母指责和抱怨,但这并不能帮助孩子变勇敢,只会让他形成 “ 我是没有用的胆小鬼 ” 的自我概念 。
建议:家长可以想象自己最害怕的事情,以此去揣摩孩子害怕时的心里感觉,比如,孩子坐过山车时的恐惧,就像父母面临飞机失事时的惊恐;孩子看到小狗的害怕,就像父母看到老虎的感觉。通过这样的方式,试着用同理心感受孩子,就比较容易接纳他主观的感觉,并设法帮助他克服胆怯。
主动好奇的孩子VS小心谨慎的父母
小心谨慎的父母常常被孩子的大胆作风吓到,因此时时刻刻提心吊胆。孩子则常常感觉被限制,什么都不可以做。
建议:与其一味限制和控制,倒不如教会孩子保护自己 。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我们不可能永远限制和保护他们 。让他在父母的陪伴下尝试和冒险,他们才会知道安全的界线和范围 。
反应强度强的父母VS反应强度强的孩子
全家人反应强度都很强的结果,是家人之间互动时嗓门都很大,开心时会抱在一起大声喧闹,非常忘我;吵架时,也会互相叫嚣。情绪是会互相感染的,如果彼此的情绪反应强度都很强 , 就很容易进入激动的状态,最后只是发泄情绪,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 。
建议:家长必须先学会控制自己的反应,先让情绪平静下,降低音量,才能协助孩子也平静下来 。
反应强度强的父母VS反应强度弱的孩子
如果家长的反应激烈,会让反应强度弱的孩子更不敢表达,凡事藏在心里。
建议:家长要设法克制自己,少说多听。鼓励孩子多表达,即使是少量微弱的自我表达,都应该给予鼓励,孩子才不会更加畏缩。
坚持度高的父母 VS坚持度高的孩子
如果亲子之间彼此的坚持度都很高,就很容易出现彼此对峙的情形,为了某件事互不相让,赌气谁能坚持得更久。
建议:作为大人,我们要首先从孩子的立场看问题,理解孩子。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当孩子和父母都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了,就容易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坚持度低的父母VS 坚持度高的孩子
这样的组合中,父母比较容易顺着孩子的意志,孩子只要坚持,父母就会妥协。久而久之,孩子会以为任何事情都可以由他的意志来决定,变得唯我独尊,无法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 。
建议:要给孩子设定适当的规则,规则一旦形成就不能随便妥协。父母要提醒自己“惯子如杀子”,不要放任孩子的权力无限扩大,让孩子明白大到社会小到家庭,“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你和孩子属于什么气质类型的组合呢?以上列举并不完全,但通过现象看本质,无论西方的科学研究,还是我国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理念,都在提醒家长:尊重孩子天性,才有教育可言!
本文参考:
张黛眉 薛慧莹,发现孩子天生气质.中华家教. 2020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