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装修

2022年公事员联考常识堆集古时春秋称呼

2024年01月29日 宏泰资讯

2022年公事员联考常识堆集:古时春秋称呼汇总

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襁葆”。原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旧说长一尺二寸至二尺,阔八寸摆布,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指2-3岁的儿童。出自《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也见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斯孩提者,又可冀其建立邪!”本词中“提”的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扶携提拔”等为其衍生词。孩,不是厥后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脸,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借指少小。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摆布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又《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当前称少小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借指少小。髫,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指十五岁以上的须眉。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也指束发的头饰。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而用束发指代成童的春秋,即15至20岁。汉贾谊《新书·容经》:“古者年九岁收就小学,蹍末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

女子十五岁摆布,亦作“既笄”。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告终婚的春秋,如“年已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指须眉二十岁。雷同的表述另有: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命、半百:五十岁;耳顺:六十岁。出自《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六十岁,也说六十甲子。古时在计较春秋时,以天干地支的挨次来暗示。一个轮回从甲子起头,接着是乙丑、丙寅……依序共有六十个组合,因而,干支每六十年就会轮回一次,即一小我到61岁(出生时1虚岁)时,就逢一甲子。所以,六十岁别名“花甲”,与天干地支相关。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轮回落落如弄珠’。”

七十岁,亦作“古希”。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疏。

指七十到九十的白叟。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一百岁。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罢了。”意义是:人至百岁,饮食、栖身等各方面都必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第二步,从心之年,意义是为所欲为的春秋,后用为七十岁的称呼。出自《论语·为政》。舞勺之年,意义是指男孩子13至15岁时期进修舞勺。出自《礼记·内则》。知非之年,指五十岁。期颐之年,出自《礼记·曲礼上》,用以指活到百岁之人。鲐背之年是指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泛指白叟遐龄。按照春秋挨次应是舞勺之年→知非之年→从心之年→鲐背之年→期颐之年。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昆明国旅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