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

Matthew谈育儿孩子总在讲啊讲那么大

2024年07月15日 宏泰资讯

在绘画创作者虫虫的新书《听孩子的话》中,作为妈妈的虫虫如实地记录下了她的儿子叮当从开始学说话到九岁的语言。与众多陪伴孩子成长的作家所记述的育儿生活不同的是,虫虫在这本书中几乎没有增加任何文学性、叙事性语言,只是像植物学家一样采集了叮当的语言样本,并且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

《听孩子的话》内页。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语言中蕴含的诗意。比如在两岁时,孩子开始对词语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了概念,同时这种关联又是具有发散性的。两岁三个月的叮当说道:“我不甜,吃了甜饼饼,我就甜了。”虫虫说,那段时间,一切美的、好的、心爱的,叮当都命名为“甜”。同样的话语还有“我不甜,妈妈抱我一下,我就甜了”。

而当孩子四岁时,消失和死亡等严肃命题会钻进他们的脑袋瓜。在书中,叮当提问:“妈妈,什么是消失?”从此,母子之间的许多对话都沿着这个问题展开——人会不会消失,花会不会消失,春天会不会消失,超市会不会消失,消失了该怎么办,消失了还会不会回来……以至于虫虫差点认为,“消失”会是一个永不消失的问题。

有趣的是,这份看似碎片化的儿童语言的记录,却蕴含着一种真实的力量。这种真实不仅是内容的真实,更是一位创作者母亲在真实的育儿生活中,能够抽离出现实,将儿童表达的价值置于自己的表达欲望之上的真挚心情。而虫虫也确实视儿童的语言为天然的艺术:

“很多时候,不是我在解答孩子的疑问,而是他把我带进思考中。我产生了一种体验:幼儿可能不是无知,而是全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四五岁孩子说出的话,几乎就是直接的哲学、诗歌、真理。在这样的话语面前,我只能做心悦诚服的听众。”

撰文 | 虫虫

《听孩子的话》,虫虫 著,叮当 绘,蒲公英童书馆出品,贵州人民出版社,2023年6月。

所有孩子都会说出有趣的话

叮当还在我肚子里的时候,有一天,我和亲戚们坐电梯出门。三岁的小侄儿清点人数:“1、2、3、4……齐了”。我姐姐问:“三姨肚子里还有一个呢?”侄儿犹豫了一下说:“那个,还没熟!”

全电梯的人都笑了。那时我就想,小孩子说话真是太有意思了。也许是受了这个启发,叮当会说话之后,我就开始把他说的话记录下来。

这本书,就是我和叮当一岁到九岁之间的对话实录。一位朋友曾问我,“会有这样的对话记录,是因为叮当是特别的、你是特别的,还是所有的孩子都会说出这样有趣的话来?”

我立刻回答:“所有的孩子都会说出来。”

事实如此。孩子固然不同,但在最初使用语言时,每个孩子都会有很多精彩的表达。

《听孩子的话》内页。

叮当在三岁多的时候,看着眼前的大哥哥,问道,“他是不是我?”;美国哲学家马修斯(Gareth B · Matthew)在《与儿童对话》里写,刚满三岁的史蒂夫对爸爸说:“如果你是我的话……那样的话,谁会是爸爸呢?”;朋友的孩子果果也说:“小时候看到镜子,突然知道了那里面就是‘我’,于是我就仔仔细细地看了看‘我’是什么样子的。”

《与儿童对话》,作者:[美]加雷斯·B·马修斯,译者:陈鸿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10月。

显然,孩子们天生就具有这样的哲学思维,当他们好奇地发问,往往直击事物或事件的本质。这种智慧并非只有少数孩子拥有,也不是偶然现象。

大人无法创造出

儿童的语言结构

除了哲学思考,孩子还很有幽默感(尽管他们自己并不知道)。所有人肯定都有过被童言稚语逗得哈哈大笑的经历,比如我听到过的两件趣事——三岁的娃娃拉完㞎㞎哇哇大哭,因为她只拉了两条,“没有我!没有我!只有爸爸妈妈,不是㞎㞎的一家!”还有一个爸爸对两岁孩子说:“如果你学会了用马桶,就不用穿纸尿裤了。”孩子立刻追问,“那袜子呢,可以脱了吗?”

这种有点“无厘头”的反应,说明孩子和成年人对事物的联系、思考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大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想象和创造出孩子的语言结构来。他们的提问和表述方式,本来就是自然天成的艺术品。

《听孩子的话》内页。

而我们也不需要任何特别的才能,只要一五一十地记录下孩子的话,就可以保存下这些珍贵的艺术品。我知道许多父母都有记录孩子成长日记的习惯,想来大家每每翻阅起来,也像我一样乐不可支吧!

“听”孩子的话,

也是一种养育

当然了,儿童语言的价值还远不止有趣和可爱。从养育的角度看,越是重视孩子说出的话,越是能够找到理解孩子的途径。

另外,语言表达,也不仅仅是指说的话,绘画也是一种语言。对孩子来说,画画这个表达方式,可能比说话更早,更丰富和彻底。本书中穿插着叮当从小到大的涂鸦,它们不仅是插图,也是叮当语言发展的另一条线索——说的话和画的画,总能穿越时空交错呼应,相辅相成。

《听孩子的话》内页。

“听孩子的话”的“听”字,既是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声音,也是尊重地听从孩子的意见。

因为,孩子说出的话,就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真实诉求——他们如何感知世界,如何表达自己,有怎样的委屈或者愤怒,以及内心深处的愿望……当然,我们不是每次都能“听懂”,也不一定每次都能做出恰到好处的正确回应,但只要一直愿意去听,就像拥有了理解孩子的密码,这也差不多是养育的密码了。

邀请大家都来“听孩子的话”,是我一直想做的事。经过我和编辑一年多的整理,我和叮当九年的时光终于浓缩进了这本书。恍然觉得,这件事既是完全真实的,又不是为了“写实”,或者说不仅仅是想记录一个孩子。

我们更希望,把这本书献给所有孩子。献给孩子们自然而然表达自己的每一个瞬间。

作者/叮当 虫虫

摘编/王铭博

导语校对/薛京宁

境外医疗服务中介

建材发展导向期刊

汽车博览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