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制冷设备电器维修公司如今水果自由已成
2024年08月14日 宏泰资讯
进口水果在常州市场上越来越常见
当年的常州市果品公司
常州市场上的水果品种越来越丰富
夏季历来是水果销售旺季,如今,人们在街头巷尾买几斤水果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然而,时光倒流到几十年前,不光水果店少,受生活条件的制约,人们买水果也不像现在这么自由,很长一段时间,水果在普通家庭属于奢侈品,想吃到并不容易。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水果了,去超市或网购,都可以轻松吃到。“水果自由”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标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果贫乏,人们用萝卜代替水果
50后张建新家住工人新村,他每周都会到兰陵菜场买些水果。尤其是夏天到了,西瓜、水蜜桃等水果上市,他购买得更加频繁。买水果时,他经常会和水果摊老板开玩笑:“小时候没水果吃,现在尽情地买,感觉就想找补。”
这句话听似玩笑却很真实。张建新小时候居住在原德安街上,位置是现在的同济桥附近。据他回忆,街上有家商店,偶尔会有水果卖,但大家都很少买。如果看到谁家买水果了,就可以判断出,他们家不是有重要客人来了,就是有“大事”要办。
“那时候,吃饭问题还没解决,哪里还想着吃水果。说句不太夸张的话,吃水果在当时是件奢侈的事情。”张建新说,即使在夏天水果上市的季节,一般人家吃水果的次数也不会太多。他拿自己家为例,他的父母都是国棉一厂职工,抚养四个孩子,家庭负担较重。“只有天气非常热的时候,爸爸妈妈才会买西瓜给我们小孩子吃,平时根本吃不到水果的。”
那个年代,人们很少见到反季节的水果。“冬天没水果吃,大人就到菜场买萝卜,我们就把萝卜当成水果吃。”张建新说,当时把萝卜当水果的现象很常见,萝卜便宜,易储存,吃起来咔嘣脆,辣辣甜甜的,和水果差不多。
现在,人们随便走入一家水果店就可以看到不少进口水果,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甚至连进口水果的名字都很少听说。张建新听说的第一个外国水果的名字是“泰国芒果”。有一次,泰国领导人访问中国,把“泰国芒果”当成礼物送给了我国领导人。于是,从广播新闻里,他第一次知道了“泰芒”。
水果店少,新女婿走了几条街才买到几斤桃子
在当时,不仅买水果的少,卖水果的也少。张建新回忆,计划经济时代,农村生产的水果由生产队卖到供销社,供销社再在下属的门店进行销售。
“当时,没有个体户,人们在大街上也看不到卖水果的小摊小贩。想买水果了,就到供销社下属的各个门店去购买。”张建新回忆,当时常州最有名的水果店在南大街上老的和平电影院旁,名字叫新光果品。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老市民张国康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果匮乏也有着深刻记忆。1976年他第一次到丈母家去,想拎点水果,但走了几条街都没有看到水果店。最终在经过原西仓桥堍时,偶遇一位挑担卖桃的农家老汉,才买了几斤桃子。“我还算幸运,买到了水果。我妻子第一次到我家来,没有买到其他水果,只好买了荸荠。”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市成立果品公司,加大水果销售量
已经退休的董德初在1976年被分配到常州市供销社下属的副食品公司科室工作。当时,全市的水果销售都由副食品公司下属的果品批发部负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的产量逐年增加,人们对水果的需求日益增多,在这种背景下,1978年上半年,我市在怀德桥附近成立常州市果品公司,专门负责水果的销售。
果品公司成立后,董德初进入该公司工作。据他回忆,当时,果品公司共有两个冷库,一个位于元丰桥附近,另一个位于新闸连江桥附近,两个冷库的总储存量达2000吨。冷库的投用增加了水果的消费量,即便如此,当时常州市民每年的水果消耗量也仅为三千吨左右。
董德初介绍,当时常州市场上水果的定价很有讲究,一般的本地水果,如水蜜桃、葡萄、梨、杨梅等水果都由果品公司定价,而苹果作为消耗量较大的水果则由物价部门定价。“那时候每年的11月份,我们就从山东、陕西、辽宁等地买进苹果,放进冷库,然后进行销售。”
水果被果品公司采购后,再配送到下属各个门店。据介绍,当时只有果品公司下属批发部和门店才有资格销售水果,而这样的批发部和门店在全常州也仅有二三十家,他们大多分布在南大街、汽车站、水门桥、青山桥等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段。
市场经济大潮下,水果店增多,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吃水果不再是“奢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常州市果品公司最红火的时候,最多时,员工人数两百多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营水果市场开始受到挑战和冲击。
1992年,正处于改革开放浪潮中的中国,发生了不少影响深远的事情。而在常州,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也在悄然发生: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它的成立,使更多想做水果生意的个体户更加方便地买卖水果,催生了一批私营性质的水果店。
70后周倩楠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她开始吃到全国各地的水果。“家门口就有水果店,哈密瓜、香梨、荔枝等外来水果也能吃到了。”她印象最深的是1999年夏天,到亲戚家串门,第一次吃到了越南产的火龙果,那也是她第一次品尝到外国的水果。
除了个体户开的普通水果店,一些精品水果专卖超市也开始出现。2003年,我市开出第一家水果专卖超市“杰记水果连锁”。同一时期,常州水果界还有一件大事发生,那就是存在了二十多年的常州市果品公司改制关闭,走到了尽头。
此时的张建新和张国康已经感觉到水果变得越来越日常,他们去菜场时,隔三差五就买些水果回家,家里的水果很少断过。这段时间,张建新感受最多的是认识了很多国外的水果,如泰国榴莲、美国蓝莓、智利车厘子、印度红提等。而张国康印象最深的是女婿在2009年第一次上门时,买了好几箱水果,不仅有上好的苹果,还有猕猴桃、橙子、进口香蕉、红心柚子等。 近几年,张国康家的水果支出增加得更多了,他算了一笔账,这几年来,每年光是买水果就要花掉八千多元。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常州,像张建新和张国康这样实现“水果自由”的人已经非常普遍。与此同时,我市的水果市场也越做越大。据工商部门统计,目前,我市个体水果商店已达4300余家。去年,光是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销售的水果就达42.5万吨、150多个品种。
吕洪涛 文 朱臻 摄